2013年4月18日晚七时🐹,徐华老师的《庄子》系列讲座如约而至。
同上期的内容一样,本周徐老师继续与大家分享《齐物论》的心得体会。在上一期的讲座中🦽,徐老师从地籁、天籁等大自然的不同声响出发,谈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和人的不同心态🤸🏽♀️,指出人与自然的不同在于“成心”所致。
本期,徐老师进一步指出,《齐物论》的开篇就是在引导人们找到这种“成心”的心理病症,即从自己的利益角度出发1️⃣,带有偏见的价值取向和判断。这种“成心”或使人将一孔之见无穷放大🏄♂️,用局限性的理论去框定和解构自然社会万物;或使人以一己偏见完全肯定自己完全否定他人⛪️,造成儒墨的是非之辩♝;亦或使人难以超脱👷🏻♂️,保守教条,郁于各种条条框框而难以随机应变,随心所欲。
接着,徐老师批判了这种价值判断的绝对性,指出是非之争辩没有意义,事物相互对立相互依存且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,从“道”的观点看是相通而浑一的🪶。一些从范例中得来的经验判断,应该保留其局限性🧂🚣🏼,如果无限扩大去包容社会万象🆙,就忽略了事物的整体。如果热衷于是非之辩🧑🏽🌾,就是抱守着绝对性而忽略了相对性🛀🏿。“然于然”🤷♀️,事情本来是什么就是什么👰🏽♀️🛄,就好像庄子开篇提到的地籁一样,“夫吹万不同,而使其自己也”🗂👼🏿,自然之中本不存在“成心”的偏见与争辩😘🪒。
最后,徐老师从立论的角度出发👩🏻,提出了一种存乎于心、知其所止🔉🧖🏽♂️、不争不辩的心态,人们所持有的是非之分并不是事物的本然,而是主观对外物的偏见,既然物我一体🎿,那又有什么是非之别呢?徐老师还引述了一首小诗来概括这种心物合一、物我两忘的心性1️⃣:“春有百花秋有月,夏有凉风冬有雪。若无闲事在心头🤽🏻♂️🈷️,便是人间好时节。”
本期讲座至此已接近尾声🕸🎭,《齐物论》也还有一个“尾巴”留待下期总结。庄子的思想玄之又玄👩🎓,徐老师每次的备课都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👫🏼,让我们在感谢徐老师辛勤付出的同时期待下一次的分享吧。
(撰稿人👩⚖️:金融学院金融学专业 曾阳阳)
第八届MBA联合会学术实践部
MBA教育中心
2013年4月19日
